央媒头条

中央级媒体+产业推介平台
央媒头条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教育 > 正文 >

高校教师分享送外卖经历 每一次事关劳动者的发声都有意义

高校教师分享送外卖经历 每一次事关劳动者的发声都有意义
2023-09-08 15:13:11 来源:工人日报  
  每一次事关劳动者的发声都有意义

  邢斌是一位高校教师,他最近被人关注是因为去年冬天他在山东临沂当了一个月的外卖员。他把这段经历写成了《2022年冬,我在临沂城送外卖》一文。文章近日在网上迅速传播,他的这段经历也被大家热烈讨论。

  多数人赞赏邢斌以高校文学院教授的身份“向下扎根”的行为,也有一些人对他在文中传递出的某些信息和观点不认可。无论如何,教授扎扎实实体验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并以他特有的敏感细腻的笔触记录下这段经历,让社会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外卖员这个熟悉又陌生的群体,不是一件坏事。

  目前,我国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8400多万人,外卖员就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见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之一。但是,就像代驾、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快递员等其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一样,尽管人们时常享受到他们劳动带来的便利,却对他们的生活、工作状态一知半解。

 

 

  文章中,邢斌对自己一个月外卖员的工作做了一个总结:平均每天骑摩托210公里、步行32000步、爬110层楼。他还有具体统计:平均每单挣3.5元,要取货送货两三公里,取货平均等5分钟,骑车8分钟,送货上门平均7分钟,共20分钟。

  除了他送外卖的基本情况,文章还涉及个人体验与观察、普通民众的生存成本等等。文章的内容并没有都得到认同。比如,有人就认为个体经验并不能代表全部真实,外卖员并非都像作者展现的那么“苦情”;还有人认为,文章对行业的描述太情绪化,以至于行业看起来像个“周扒皮”。

  如果从严谨的角度看,邢斌的体验和文章当然算不上是一次科学的调查研究。他也无意这么做,谈及初衷,他说:“高校教师生活的圈层比较封闭,时间长了会丧失对现实的敏锐度,我觉得自己需要通过这一个月的类似体验,把自己‘恢复’成一个正常人。”

  邢斌的文章更像是一次个人化的写作。但也正是因为此,文章才让外卖员的一些工作和生活切面精细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让作者的一些情感和体验引发人们的关注和共鸣,更让外卖员处在了社会的聚光灯下“被看见”。

  并不是每个外卖员都有文学院教授的认识和文笔,他们每天埋头于生活和工作,是相对沉默的群体。从这个角度而言,有人能以他们的身份发声,无论其内容是否全面、观点是否准确,都具有意义。术业有专攻,我们也不能指望一个文学教授客观全面准确地认识一切、展示一切、回答一切。事实上,我们不能对任何人求全责备,现实生活无比丰富,普通劳动者面临的权益维护、行业发展等现实问题,只有在一次次展示、讨论中才会被看见、被完善。

  工人日报 邓崎凡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