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肠)道失节方是纲
一一杨俊耀
众所周知,大脑是人体的“最高司令部”,负责指挥全身各系统及器官的正常运转,但许多人可能不知道,肠道也有其独立的神经系统,它的某些功能几乎可与大脑媲美。长期的临床实践发现:脑病虽表现在脑部,而其病因却责之多个脏器受损尤其是消化肠道之病变占比非常之高。
由于来自肠道的有害代谢产物不能被肝脏解毒和消除,既可通过血-脑屏障,导致大脑功能紊乱及身体不同部位的病症或使原本的基础病发作或加深加重。尤其是在消化道出血时,肠道积血可产生更多的氨及有害代谢产物。比方:投中医方剂大承气汤加止血开窍之品(通因通用,以通为补),一方面促进肠道积滞排出,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另一方面止血、醒神、开窍,更重要的是最终让人体的“升降出入”机制得以修复和恢复。
而肠道积血,则可属阴络伤则血内溢。它是中医学的病因病理学术语。阴络,指下部的、属里的络脉。血内溢,指体内胃肠道出血。大肠湿热下注,伤及血络,或脾虚不摄,血不循经,可见大便下血。《灵枢.百病始生》:“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
据《电子神经学杂志》发表的研究显示,肠道与大脑关系密切,甚至很多脑病的发生都与肠道有关,肠道是如何影响大脑的?哪些脑病跟肠道有关?生活中如何正确呵护肠道?由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尼克.斯宾塞教授等人进行的新研究,从神经学角度详细阐述了胃肠消化系统是如何影响大脑的,其原理被称为“脑肠互动理论”。他们发现,人的肠壁布满一种特殊神经元,其靠近脊髓,可直达大脑,肠道就是通过这些神经元与大脑进行交流的。斯宾塞教授说:“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很多脑部疾病实际是先从肠道开始的,比如帕金森病。”至今为止,诸如心脏、肝脏、膀胱等其他脏器都没发现与大脑的类似关联。美国医学家埃默伦.迈耶在《第二大脑》一书中指出,肠道内神经系统监测者从食管到肛门的整个消化道,无需从中枢神经系统得到指令即可独立运作,故被称为“第二大脑”。
据考证曾有的学者说,肠道和大脑的交流其实是多方位的,涉及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等,负责传递信息的主要是五羟色胺、多巴胺、谷氨酸、去甲肾上腺素等双方共通的共同的神经递质或激素。连接两者的这条“高速公路”被称为“脑神轴”,可双向协调、相互制约。
比如:帕金森病患者在若干年前就可能有便秘、腹胀等胃肠道症状;人在压力大时,则会出现胃痛、消化功能紊乱。
再比如:开颅减压手术后出现胃瘫的发病机制可能与下列因素相关:
①高颅压:颅压增高可以延长胃和十二指肠的收缩时间,使胃排空时间延长②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抑制胃排空时间,下丘脑是控制胃运动的神经中枢,杏仁体和边缘系统也参与胃运动功能的调节。而影响胃运动的主要激素有促胃液素、缩胆囊素、促胰液素、抑胃肤等,既分布于胃肠道,也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这种双重分布的肤总称为脑肠肤,其分泌亦受消化道刺激和迷走神经双重调节。基础研究表明,胃瘫与胃运动神经中枢受损和神经内分泌的改变有关。另外,大脑基底神经节的杏仁体和边缘系统也认为与内脏功能调节有一定相关性。下丘脑、延髓迷走复合体、迷走神经胃轴可能是其主要神经通路;
概括的讲:最近十几年,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在脑肠互动中扮演重要角色。也有学者在说,自2009年起,微生物作为独立的一环纳入肠脑轴体系。特别是肠道微生物菌群,在其中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
然而,开颅减压手术后出现胃瘫可引起患者吸收障碍、营养不良、水及电解质平衡失调、肠道菌群功能紊乱,严重时可引起患者多脏器功能衰竭。术后一旦出现胃瘫就会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加重病情,增加住院费用、影响预后。因此在传统西医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中医药可以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改善预后。
至于胃瘫这类症征,其不外乎就是属于祖国医学“心下痞”范畴。祖国传统医学中脏象学说认为,脏腑之中,脾主运化、升清、统摄血液;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素问.太阴阳明论》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胃行:其津液。”五脏化生和储藏精气,六腑受盛和传化水谷。祖国传统医学认为,手术克伐正气,肠腑气机宜降而不宜升,宜动而不宜静,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通和健为其精髓。脾运化得健,胃得通降,气血生化有源,才能敷布津液濡养周身,相反,脾胃运化失调,脾不升反降,胃不降反逆,导致脾胃气机凝滞,水谷运化失常、气血生化无源,加重患者的病情。
另外,祖国的传统医学还说:“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就是指消化吸收代谢系统,先天发生的问题多是上代人脾胃功能障碍或误食有害物质引起的,后天的问题多是误治或不规律生活习惯,损伤消化系统功能造成的,脑卒中等脑病不过是其延长线。根据这个思维轨迹着手,许多脑病能得到康复。